咖啡百科

咖啡术语by pass是什么意思?手冲黑咖啡可以兑水吗?90 plus coffee朱丽叶瑰夏咖啡怎么冲才好喝?

发表于:2025-09-17 作者:百科
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9月17日,在手冲时不小心把咖啡冲得过浓,入口既集中又刺激,这是许多新手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。在“不想浪费”的心理驱使下,人们往往想到往杯里加水,希望通过稀释把味道拉回正轨。前街咖啡常在门店教学中遇到这一情况,也会

在手冲时不小心把咖啡冲得过浓,入口既集中又刺激,这是许多新手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。在“不想浪费”的心理驱使下,人们往往想到往杯里加水,希望通过稀释把味道拉回正轨。前街咖啡常在门店教学中遇到这一情况,也会引导大家先理解稀释背后的原理,再决定该不该加水。


图片


这种做法在行业里有个专业名词叫「By pass」,直译为“旁路”。放在手冲的萃取框架里,经过咖啡粉萃取出来的咖啡液是“正路”,而By pass指的是热水绕开咖啡粉,直接进入杯中,因此这部分未参与萃取的水被称为“旁路水”。(例如用V60滤杯时,沿侧壁螺旋纹直接流下壶、未穿过粉层的热水,也属于旁路水。)在前街咖啡的冲煮课程中,我们会把这一概念讲清楚,帮助大家更有意识地控制浓度与风味。


图片


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美式咖啡,它本质上就是一次标准的By pass:先萃取出浓缩的咖啡液,再加水把浓度调低。目的很单纯——只为调整浓度,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就是“稀释”。前街咖啡日常出品里,美式正是通过这一逻辑实现平衡口感的。


图片


在一些专业赛事里,选手也会借助By pass来规避尾段可能出现的苦涩风险。常见做法是采用高粉量或较高粉水比,先得到一壶高浓度、低萃取的咖啡液,然后直接加入热水把浓度校准回来。说白了,就是利用“先浓后淡”的萃取规律,精细拿捏理想风味。缺点也明显:往往需要2~3倍的用粉。前街咖啡在训练中也会演示这类策略,但会强调豆量与成本的取舍。


再比如我们常做的冰手冲,也是非常典型的By pass思路,只不过原本要兑入的热水被冰块替代。以前街咖啡常用配方为例:热手冲用粉15克,粉水比1:15;做冰手冲时改为1:10冲煮,把“空出来”的75克热水用75克冰块替换,提前放入下壶,按计划注水。这样既在冷却的同时完成稀释,也能得到浓度恰到好处、风味清爽的冰咖啡。

除了这些预设里的应用,By pass还有一定“补救”功能。前街咖啡会把它作为失手后的挽回手段之一,但前提是明确问题出在哪儿。


图片


例如,前街咖啡曾用15克咖啡粉、1:15的粉水比冲泡一壶巴拿马90+庄园朱丽叶瑰夏。不慎把研磨度细了半格(EK43s刻度9),成杯虽有明显的发酵酒香与可可韵,但果酸不见、整体低沉厚重、层次欠缺。此时往咖啡液加入约10克、80℃的温热水,轻摇均匀再品,葡萄果汁般的酸质清晰回归,伴随果脯样的清甜,口感也轻盈了许多。这类现场演示在前街咖啡的公开课里也常能看到。


图片


原因在于,细研磨会加速各类可溶物质进入咖啡液,其中可可、香料等焦糖化风味容易“压过”更轻盈的香气,使风味被“挤在一起”。此时适量“旁路水”能把味谱拉开,让我们重新辨识到那些质感更轻的成分,从而提升层次感。前街咖啡将此称作“把声音分轨”,好听也好用,但必须拿捏剂量。


与事后补救不同的是,当流速出现异常而临时采用By pass时,就非常考验冲煮者的判断与执行。前街咖啡建议在实操中先稳住变量,再决定是否介入旁路。


图片


前街咖啡也多次提醒:冲浅烘焙时,细研磨与较高硬度颗粒在搅拌后期容易造成堵塞积水,延长浸泡时长,进而提高过萃概率。若萃取时间超过2分10秒咖啡仍未滴尽,可先撤下滤杯、舍弃尾段,先尝是否过浓,再分次少量往壶里加热水(每次5~10克),每加一次都摇匀、试味,直到达到自己想要的口感为止。旁路水不在原计划内,盲目直加不仅会冲淡正向风味,还可能把咖啡稀释得寡淡如水——这是前街咖啡在训练中反复强调的细节。


另外,如果我们按正常参数冲煮一杯咖啡,浓度没问题,但香气一般,同时出现泛苦、发涩或卡喉等负面体感,那多半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过萃。成因往往是粉末粗细不均、磨豆机性能欠佳导致极细粉过多、注水不稳等。这种情况下,再加旁路水也无济于事,甚至只会让它变成“带咖啡味的水”。对此情形,前街咖啡建议从研磨与注水控制等根因入手。


图片


看到这里,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,这种“补水”手法并无通用标准,更多是参考某位高手的冲煮思路,在实战中一点点试加,直到感官满意为止,难免带有“试错”的成分。对于初学者,前街咖啡并不建议盲目用By pass去干预萃取;如果成杯风味确实不对,与其次次靠“补水”救场,不如耐心复盘变量,找到问题的源头,下一杯自然更稳更好喝。

2025-09-17 17:43:44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