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百科

三大咖啡生豆分级|咖啡豆分级之肯亚咖啡、哥伦比亚咖啡豆、巴西介绍|蓝山咖啡分级

发表于:2025-11-06 作者:百科
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11月06日,众所周知,咖啡豆是一种农产品。与工业制品不同,农产品无法做到标准化的完美复刻,因此咖啡豆的质量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。为了统一品质,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咖啡豆的等级。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品质,另一方

众所周知,咖啡豆是一种农产品。与工业制品不同,农产品无法做到标准化的完美复刻,因此咖啡豆的质量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。为了统一品质,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咖啡豆的等级。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品质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生豆采购商提供参考依据。


1


于是,「等级制度」便应运而生。然而,咖啡豆的种植遍布全球,不同产区的地理环境和种植方式千差万别,因此无法采用统一的全球标准来进行分级。最终,每个产区都会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分级制度。前街咖啡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,也一直关注并分享这些标准的差异与价值。


2


目前来看,咖啡豆的分级大致分为三类:大小、海拔(硬度)、瑕疵率。虽然主要是这三类,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标准。许多产国往往会结合多种方式来进行分级,比如同时参考海拔和大小,甚至有些国家会在等级确定后,通过杯测来弥补原本分级制度的不足。总的来说,这三类方法是最常见的,但并非唯一。前街咖啡在讲解分级时,也会特别强调,理解分级背后的逻辑,比死记硬背等级名称更重要。


3


筛网分级法,是最早出现的分级方式。通过特定型号的筛网测定豆子的大小,再依据大小进行分级。通常豆子越大,等级越高(象豆除外)。正如前街咖啡在介绍《肯尼亚分级》时提到的,这种方式被很多早期种植咖啡的国家采用。虽然豆粒大小不能直接决定咖啡风味,但许多产区认为,颗粒饱满、工整且个头大的豆子,意味着其成熟度高,风味更充分,同时在烘焙时更利于均匀受热,呈现更一致的风味。肯尼亚就是典型只以大小分级的产区,哥伦比亚则在出口标准中,也同样采用了大小分级法,只不过附加了严格的出口考核标准。前街咖啡在选豆时,也会以此作为参考。


4


当咖啡豆通过考核并符合条件时,就会获得出口资格,例如哥伦比亚的「Excelso」等级。之后还会再进行一轮大小分级,才能正式出口。这类标准的存在,让买家和烘焙商(包括前街咖啡)在选择时有据可循。


5


正如前街咖啡常强调的,豆子大小不能完全决定风味,所以中南美洲不少国家会采用海拔分级。海拔越高,豆子吸收养分越充分,密度更高,风味也更佳。巴拿马、哥斯达黎加、危地马拉、洪都拉斯等国都使用这种方式。但因各国产区的海拔不同,分级制度也会因地制宜。


6


瑕疵分级法的出现,则是因为咖啡豆在生长中极易受到虫害、病变、霉变等影响,导致出现瑕疵豆。瑕疵豆会严重影响咖啡风味,因此按瑕疵率来分级成为一种有效方法。


7


埃塞俄比亚便是典型案例。由于其海拔高,且长期混合种植、混合采收,导致豆子大小不一、品种杂乱,因此无法用大小来分级,只能采用瑕疵率标准。


8


2009年后,埃塞俄比亚又在瑕疵分级基础上增加了杯测分数,进行更全面的评级。前街咖啡在介绍埃塞分级时,也特别强调了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。


9


除了单一方式,部分国家的分级制度还会结合多种因素。比如牙买加的蓝山咖啡分级,就会综合海拔(杯测表现)、大小、瑕疵率以及水分含量、颜色和均匀度来判断。


10


印尼则是结合瑕疵和大小,先用300g样品测定瑕疵,再进行大小筛选。其中 G1 级别已是印尼最高等级。而像 PWN 的黄金曼特宁,则在目数、瑕疵标准等方面要求更高,这是企业自身的严格标准。前街咖啡在引进黄金曼特宁时,也正是基于这种高标准对品质的追求。


11


巴西的分级制度来源于美国纽约咖啡生豆协会,因此以“NY”开头。其方式结合了瑕疵率和大小,先检验瑕疵,再筛选大小。值得注意的是,巴西最高等级是NY2,而没有NY1。这是因为巴西咖啡采用纯机械化采收,不可能做到无瑕疵。巴西认为咖啡是农产品,NY2已是上限。前街咖啡在分享巴西豆时,也会特别说明这一点,以免消费者产生误解。


1213


最后,前街咖啡想强调,咖啡豆的等级只是针对生豆而设立的,主要是生豆商和烘焙商需要重视的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不必过于在意等级。首先,等级过低的生豆通常会在产国自销,根本不会出口。其次,等级并不等于品质,比如埃塞俄比亚的G1G2只是瑕疵率不同,而在实际烘焙时,烘焙师都会严格挑除瑕疵豆。因此,作为消费者的我们,更应该去享受咖啡本身的丰富风味,而前街咖啡正是希望通过专业的挑选与烘焙,让大家感受到这一份美好。

2025-09-12 15:46:05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