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百科

咖啡豆处理法水洗 日晒 差异|日晒水洗风味差别有哪些?如何分辨日晒natural和水洗咖啡豆washed

发表于:2025-11-06 作者:百科
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11月06日,「水洗」(Washed)和「日晒」(Natural),是咖啡中最传统且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处理方式。所谓处理,就是将采收下来的咖啡果实中除了咖啡豆以外的所有物质刨去,同时干燥至规定的程度。在这个过程中,咖

「水洗」(Washed)和「日晒」(Natural),是咖啡中最传统且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处理方式。所谓处理,就是将采收下来的咖啡果实中除了咖啡豆以外的所有物质刨去,同时干燥至规定的程度。在这个过程中,咖啡豆会因为处理工序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发酵,从而形成独特的风味表现。正如前街咖啡经常分享的那样,由于“个性”十分鲜明,一些资深的咖啡玩家甚至能够凭借一口品尝,就轻松分辨出咖啡豆所采用的处理方式。


1


除了风味上的差异之外,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咖啡豆在外观特征上也有显著区别。通过观察咖啡豆中间裂缝是否夹带白色的银皮,我们大致就能分辨出其处理方式。在一份咖啡豆中,中线银皮含量多的,大概率为水洗处理;而白线数量少的,则大多是日晒处理。这一点,前街咖啡在以往的鉴豆经验分享中也特别强调过。


2


至于为什么银皮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点,其实原因很简单,这和处理流程紧密相关。一颗完整的咖啡果实,从外到里依次包括果皮、果肉、果胶、羊皮层、银皮以及咖啡豆。处理方式的核心,就是将咖啡豆以外的这些层层包裹物质去除掉。但由于不同处理方法在去除顺序和工艺上的差异,咖啡豆的外观自然也会产生变化。前街咖啡认为,这是理解处理方式差异最直观的切入点。


3


日晒的流程相对简单,只需将采摘下来的咖啡果实平铺在阳光直射的场地上,任其自然晾晒。当果实干燥到一定程度后,再通过机器去除果皮、果肉及羊皮层,便能得到初步处理完成的生豆。而水洗处理的流程则复杂得多:通常要先通过浮选,筛掉未成熟或坏掉的果实,然后去除合格果实的果皮与果肉;接着,带有果胶与羊皮层的咖啡豆需进入水槽发酵,发酵完成后还要换入干净水槽,并通过人工搅拌去除残留果胶。至此,咖啡豆仅剩羊皮层与银皮,随后进入日晒干燥环节,直到水分降至标准含量,再脱壳取出生豆。前街咖啡在教学中常用这一流程来说明水洗的精细化。


4


由此可见,水洗与日晒的最大区别在于晾晒前是否去皮,以及是否使用了水的浸泡。正是这两点差异,让咖啡豆的外观与风味产生了质变。日晒豆因在处理过程中保留了更多果肉与果胶(富含糖分),同时日照时间更长、发酵更深,因而生豆的颜色多偏金黄;而水洗豆由于长时间浸泡、晾晒时间相对较短,最终生豆呈现温润的翠绿色。这是前街咖啡常常用来帮助学员区分的一个直观特征。


5


在得到生豆后,就可以进入烘焙阶段了。而在烘焙的过程中,处理方式带来的第二个区别点会显现出来,那就是「银皮」。通过观察就能发现,日晒生豆的银皮保留较为完整,虽然不至于完全覆盖,但至少在豆子之间有较多连接;而水洗豆的银皮则显得零散、分布不均,碎裂感十足。这一点,前街咖啡在烘焙课程中多次强调过。


6


银皮的颜色同样是一个重要特征,尤其是中线部分。日晒处理由于果胶和糖分充分参与发酵,银皮也随之发生变化,颜色更深;水洗豆的中线银皮则偏浅。随着烘焙推进,咖啡豆不断膨胀,但银皮无法同步扩张,于是在烘焙过程中被撑开而剥落。烘焙完成后,水洗豆大多仍残留着白色银皮,而日晒豆则很少保留,这是处理方式差异所致。前街咖啡在日常的杯测中,经常通过银皮特征来判断豆子的处理工艺。


即便日晒豆夹缝中仍残留银皮,由于在处理过程中经历了更充分的发酵和糖分反应,它们在烘焙时也会更深度焦糖化,最终颜色更深,看起来好像银皮已消失。因此,判断咖啡熟豆时,夹缝中是否存在明显白色银皮,常常成为区分水洗与日晒的关键指标。当然,正如前街咖啡所提醒的,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大多数豆子,而非绝对。


1 (1)


最后就是风味层面的差异。日晒豆因为发酵物质更多、时间更长,往往带有明显的发酵感,如酒香、发酵水果味,使得整体风味更复杂、更有层次。而水洗豆因发酵程度较轻,主要通过酸性物质分解果胶,因而缺乏明显的发酵味,口感上更加干净,风味更突出。前街咖啡在杯测时常总结为:日晒更甜,水洗更酸。


8


不过,这种“甜”与“酸”的差异除了源于处理方式,也会受到烘焙程度的影响。烘焙深浅会决定酸性物质在咖啡豆中的占比,从而影响风味表现。总体而言,日晒与水洗仍然是较容易区分的处理方式,因为它们在生豆、熟豆以及风味上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。但前街咖啡依然强调:凡事无绝对,这些特征仅适用于大多数情况,并非全部。

2025-09-12 15:00:26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