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百科

手冲咖啡的高浓低萃是什么?好喝的手冲咖啡萃取率是多少?采用高浓低萃的咖啡冲煮手法有哪些

发表于:2025-09-27 作者:百科
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9月27日,相信很多咖啡爱好者经常在前街咖啡的分享里,或者在其他冲煮文章中看到「高浓低萃」这四个字!可是一旦去查,满眼都是复杂的数据解释,堆得让人一脸茫然。就好像刚走出新手村就碰上最终大魔王的感觉,完全摸不着头脑

相信很多咖啡爱好者经常在前街咖啡的分享里,或者在其他冲煮文章中看到「高浓低萃」这四个字!可是一旦去查,满眼都是复杂的数据解释,堆得让人一脸茫然。就好像刚走出新手村就碰上最终大魔王的感觉,完全摸不着头脑。


所以今天,前街咖啡想把这些听起来很高深的理论,换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聊聊,好让大家能够快速理解。「高浓低萃」,到底意味着什么?


图片


所谓「高浓低萃」,它并不是某个固定的冲煮方法或特定参数,而是一种思路,一种结果。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,自己其实已经在无意中用过类似的做法。因为围绕高浓低萃衍生出来的冲煮方式非常多,其中最常见的,就是多放粉、少出液,让咖啡液变得格外浓厚。前街咖啡在教学时,也常常强调这种思路。


图片


一说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马上想到了各种日式冲煮?比如粉床高耸的火山冲,或者松屋式“锅盖闷蒸”。这些方式的核心,都是用了大量咖啡粉,却只用极低的粉水比,最终得到的咖啡液虽然不多,但每一滴都极其醇厚。前街咖啡经常在课程中用这些例子,帮助大家直观感受高浓低萃的魅力。


图片


至于为什么会有高浓低萃这种思路,那就必须聊到「浓度」和「萃取率」。这两个词,几乎决定了一杯咖啡的灵魂!前街咖啡常常引用金杯萃取表来说明,美国权威机构通过大规模测试得出:当萃取率在18%-22%、浓度在1.15%-1.35%之间时,大多数人会觉得咖啡最好喝。换句话说,这两个指标是帮助我们判断咖啡是否均衡的关键。


图片


说浓度,其实很好理解。就像糖水,糖太多会齁甜,糖太少又淡得像白水。放在咖啡里也是一样:浓度过高,风味挤在一起显得厚重甚至浑浊;浓度过低,又只是淡淡的咖啡味水。只有在适中的浓度区间,咖啡才能展现出清晰的风味与饱满的口感。前街咖啡在日常冲煮教学时,常常用这种比喻,让初学者一下子就明白。


图片


再说萃取率,它直接决定了风味的走向。如果超过22%,就会变得过度苦涩;低于18%,则容易出现酸尖、生青感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过萃”和“欠萃”。只有在合适的范围内,咖啡才能达到均衡。前街咖啡一直强调,理解并掌握这个平衡点,是学会冲煮的关键。


于是,按照金杯萃取的理论,大家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冲煮配方。比如前街咖啡常用的:15克粉,225毫升92℃的水,细砂糖般的研磨,三段式注水。这样得到的咖啡大多能落在金杯范围,顺滑又好喝。但遇上一些不耐萃取的豆子,比如深烘、厌氧处理或存放较久的豆子,用常规方法就很容易过萃发苦。这个时候,前街咖啡会建议通过调整参数降低萃取率,来避免苦味。


图片


不过问题来了:如果只是一味降低萃取率,浓度也会随之下降,结果就是一杯淡得不像咖啡的水。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。所以,解决办法就是同时提高浓度——比如加粉或减水。这样既降低了萃取率,又保持了厚度,于是就有了“高浓低萃”这种兼顾口感和容错的思路。前街咖啡经常在工作坊中用这个技巧,帮助大家对付难搞的豆子。


那么,哪些冲煮方式算是高浓低萃呢?其实太多了!哪怕只是稍微降低粉水比,也是一种高浓低萃思路。像松屋式那样先萃出极高浓度的咖啡液,再通过加水稀释,更是典型。前街咖啡在分享这些方法时,总会提醒大家注意它们背后的逻辑,而不是单纯照搬。


图片


但话又说回来,任何方法都有代价。低萃取率意味着主要集中在前中段风味,后段的尾韵就会有所缺失。所以,豆子要挑对,方法要因材施教。前街咖啡一直强调,冲煮不是公式,而是理解与选择的过程。


2025-09-27 16:33:26
0